形态描述
背鳍14;臀鳍18;胸鳍17;腹鳍7。纵列鳞40—42。
体长82—11O毫米。体长为体高5—7倍,为头长3—3.6倍。体细长而稍侧扁。腹部圆而无小刺或棱鳞。吻突出。两颌及舌均有牙。鳃耙 (下枝)36。无侧线。背鳍起点稍后于腹鳍起点。身体背部绿色,两侧及腹面为白色
体长82—11O毫米。体长为体高5—7倍,为头长3—3.6倍。体细长而稍侧扁。腹部圆而无小刺或棱鳞。吻突出。两颌及舌均有牙。鳃耙 (下枝)36。无侧线。背鳍起点稍后于腹鳍起点。身体背部绿色,两侧及腹面为白色
生物学
生活于浅海中、上层,喜阴影,鱼群常随水面云影而移动。有趋光性,鱼群常随光源旋游。每年5—7月在乳山口外,烟台、威海和大洋口外产卵。卵浮性,椭圆形,无色透明。卵长径1.2—1.6毫米,短径0.67一O.75毫米。怀卵量8000—24000粒。以小甲壳类,附着性双壳类的幼体等为食。
国外分布
朝鲜,日本
国内分布
分布于黄、渤海海域
经济意义
为一种小型经济鱼类,黄渤海年产7千吨以上。渔汛期5—8月。用大拉网、张网、挂子网捕捞。鲜销或制成咸干品,亦可用作钓饵。